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这座稳重古朴的老房子竟藏了这么多奥妙。 听说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有一处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是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唯一有“题记”的元代民间住宅建筑,当属元代民居的孤例,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十分好奇,决定前去探究一番。 有“题记”的元代民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一位名叫张广善的文物普查员在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发现了一座老宅的左门墩石上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XXX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XX”等字样。张广善据此判断,这座老房子的建造年代为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根据题记提供的重要信息,人们将其命名为“姬氏民居”,又叫“姬氏老宅”(以下简称“姬宅”)。 姬氏民居 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古民居建筑中尚无元代民居的空白。尽管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阳城县上庄村内又发现了一处疑似建造年代在元代,建筑风格与姬氏民居相似,当地人俗称为“上圪坨院”的老宅,但因无任何有关建造年代的标记而尚无法进一步确定其为元代民居。然而,两处老宅相比,姬氏民居的体量最大、品质最好,再加上有“题记”,其在中国古民居建筑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具体说来,姬氏民居的亮点有四。 一、木构为元代手法 姬氏民居位于中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现仅存正房三间,坐北朝南。院内西南两面各有小屋三间,东北角另辟一门,里面是一个独立的小院,有好几间北房和南房。整个建筑群除姬氏老宅外,皆为近现代建筑。 姬宅建在一个约半米高的沙石岩基座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屋顶举折平缓。屋面覆以板瓦。门为装板门,上有门钉五路,六枚。两次间于槛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其余全置于墙内。露明柱及柱础皆为砂石质,柱础为素面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处皆作外凸弧形。柱头无砍刹,收分、侧脚明显。斗栱仅装于前檐,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耍头作麻叶形。无补间铺作,泥道慢栱为隐刻,斗之欹幽十分明显。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加工粗糙,使用自然弯材制成,为典型元代手法。 姬宅檐柱上方的斗栱 二、建筑平面呈凹形 姬宅门开当心间,内框向内收缩半架,横向与内柱列成一线,呈凹形。“凹形设计”使得屋内形成了两个相对隐密的空间。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认为姬氏民居的室内空间布局方式是古老的居室隐奥观念的传承。“仅利用两道隔墙的经济手法就满足了居寝隐蔽的实用要求,这两道墙,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在西安出土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一种圆形房屋的门内两侧已经有了隔墙。隔墙的作用,一是可以限制和引导气流,有助于室内的保暖,二是起到了遮掩和隐蔽的作用,类似于屏风。毫无疑问,姬宅的“凹形”设计,与隔墙有着相同的作用。 左图为姬宅局部图右图为仰韶文化时期圆型住房的平面与立面图,可以看到“隔墙” 三、梁架结构为抬梁式 历经年的风雨而存在至今,姬氏老宅可谓古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而制造“奇迹”之功,应归于姬氏老宅的设计者。“修建姬氏老宅的所用材料很不讲究,都是当地很常见的木头和石料,例如黄砂岩在农村很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而大量使用的木椽也并非珍贵的木料。”张广善觉得,这些材料与同时期发现的一些寺庙相比,姬氏老宅的做工算是相当粗糙的了。姬氏老宅能立于世间多年而不倒,其中的奥妙何在?张广善研究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宅使用了抬梁式结构。 “姬氏老宅的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前后通檐用三柱。”在张广善看来,建筑所用材料虽不好,但工匠们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考虑木材自然弯曲的特性,将木材的弯曲部分作为受力点,从而加强了梁栿的支撑力。四椽栿上设蜀柱(又称侏儒柱),两蜀柱腰部各出一单步梁以承下平抟。蜀柱上承平梁,平梁上又用蜀柱与大叉手相连……复杂的梁架结构,起到了支撑、分力与稳固的作用。 姬氏民居梁架结构示意图 姬氏民居梁架结构实物图 四、门窗造型讲究 风格粗犷,做工粗糙,用料不精致,几乎成为人们形容元代建筑的常用词汇。然而,姬氏老宅的门窗造型却是很讲究的。 仔细观察姬氏老宅的门窗,可以看到一些镂雕而成的牡丹图案。 老宅的房门为装板门,上有门钉五路六枚。门槛、门颊、门额皆为木质,门额、门颊上还装饰了木雕花边,以双重五齿花瓣条边为底,上边刻有牡丹图案。地栿正面也有浮雕式牡丹图案,两边各有青石门砧一个。门额上装有四枚方形门簪。窗框的装饰与门框基本相同,只是装饰效果略有差异,镂雕改成实心的竹节形木条做装饰,而窗棂为简单的方格形。与院子里其他建筑的门窗相比,姬氏老宅窗户上的雕纹明显华丽、细致。就整体而言,姬氏民居的装饰风格朴素简洁而不乏细节之美。 姬宅门额处的装饰图案 站在姬宅的面前,不由得感叹这间小小的房子远不及同一时代的来自芮城县的永乐宫、曲阳县的北岳庙德宁殿那般恢弘壮丽。然而,它不仅反映了古时普通人的居住空间,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房屋建造上的智慧,为理解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一位对中国古建筑颇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只有实地走访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才能真切的理解古人的居住文化。对于这个说法我深信不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5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