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自驾环游中国之山西省芮城县

在我看来,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龙泉村北的广仁王庙(也称五龙庙),和隔壁的永乐宫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识了解的稀世国宝。

在国内硕果仅存的三座唐代单体木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正殿(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年)晚于南禅寺大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年)。

和南禅寺、佛光寺均为佛寺不同,广仁王庙是一座道观,现存唯一的唐代道观,供奉水神“广仁王”。宋徽宗大观二年()降诏封天下五龙为王: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当我驱车抵达广仁王庙,在管理处做访客登记时,扫了一眼登记簿,发现过去的一周,每天登记的访客都是个位数,多则七八人,少则两三人。如此冷淡,令人大感意外。

管理员告诉我,现在是淡季,天寒地冻的来的人少,等到旅游旺季人就多了。冬季的山西,许多旅行目的地门可罗雀,你不趁着清净来看这遍地的国宝文物,真是太可惜了。若是这些古建挪到发达省份,就算数九寒冬游客也能把门槛踩破吧。

广仁王庙位于山前低地,身后不远处就是中条山,古时庙前有泉至少五眼,被奉为“龙泉神水”,泉水积成湖潭,供人们浇灌良田,有人赞其“浇灌百里,活芮之民,斯水之功也。”庙因祈雨依泉而建,“泉主于神,能御旱灾,适合祀典”。

庙中一通唐元和三年(公元年)的《广仁龙泉记》碑刻,记载了昔日五龙泉“菰蒲殖焉,鱼鳖生焉,古木骈罗,曲屿映带”的景象。经泉水浇灌的庄稼长势良好,农民便可获得丰收。另一通唐大和六年(公元年)芮城县令郑泽撰写的《龙泉记》碑刻,记述了龙泉广仁王庙创修事迹。

年12月,嵌在广仁王庙大殿前檐墙下的《龙泉记》石碣被四名盗宝贼凿下盗走,追回时已七零八落,碎成四块……

如今,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早已干涸,仅存遗迹。相传古时每逢大旱,当地人就会在庙里焚香祈雨,唱几天大戏,把龙王用轿子抬出来晒晒太阳,催他快些行云布雨。

历经千年,几经重修,广仁王庙正殿其实早已不是唐朝时的模样。

上世纪五十年代文物普查,一个偶然机会,广仁王庙进入人们的视野。后来,当地文保部门在落架大修时,由于认知局限,出了许多错误,台基和檐墙不够“整旧如旧”,正脊花纹、鸱尾也不是大唐风格。

更可惜的是,当时将已腐朽的檐椽锯掉,而不是替换复原,使得屋顶变小,外观上大唐雄风不再,遗憾。

万幸的是,斗拱和梁架仍保持唐构不变,甚至有些特点是三座现存唐构中仅存的,具有极高的价值。

广仁王庙正殿斗拱,都位于柱头,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也简单,为五铺作出双杪,偷心造,两跳华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风槫,无耍头。泥道拱上施素枋,素枋之上又重叠一层泥道拱与素枋,保留了唐早期建筑扶壁拱拱枋重复式,这在整个北方建筑中都属孤例,之后的北方建筑中就消失了,而南方五代至北宋建筑中还有保留。

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仁王庙改作小学,殿中塑像、壁画尽毁。直到年,学校迁出,广仁王庙重归文物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广仁王庙日渐残破。

年,万科推出名为“龙·计划”的公益众筹活动,项目组对广仁王庙进行整体改造,将整个庙的空间改造成露天古建筑博物馆和乡间建筑学堂。这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倒也不失为一个了解古建的窗口。

不过,也有批评者认为,这种将古建强行嫁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行为,是对原始生态的破坏。如何才能在保护古建原貌的同时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价值,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5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