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李新潮

又是一年高考。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达万人,创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史新高。运城今年高考报考人数达到人,为全省之最。一大批怀揣梦想的学子经历这场大考之后,即将步入各个学府,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征程。

那天,路过一个考点,恰遇考试散场,看到蜂拥而出的考生们,有的面带笑容,步履轻盈,似乎感觉不错;有的则眉头紧蹙,心事重重,好像还在为哪一道题的失误懊悔不已。而等在学校门外的家长们,一个个急切地迎向自己的孩子,目光中透露的那种关切、期许、安慰、焦虑、担心,无以言状。望着考生们乘着大小车辆在交警和爱心人士的疏导下有序离去。40多年前,我参加的那场高考的情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国家决定恢复被停了多年的高考,而且报考条件放至很宽,不管结婚与否,无论年龄大小,往届应届都行,初中高中皆可。一时间,神州大地,春潮涌动,众多学子们犹如久旱遇甘霖的禾苗,一下子被唤醒了求知的欲望,开启了复习备考之路。

上大学,这无疑是每一个学子求学路上奋斗的目标和追求的梦想。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连这个梦也不敢做的。尽管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那几年上大学有了变化,像我这种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根本没有资格的。

村中小学四年级毕业后,我们要到邻村完小去读五年级。刚读了3个月,恰逢教育制度改革,所有在外工作的老师都要回本村教书,小学改成5年制,我们又回到了村小学。第二年,村里设立了初中,我们就又从五年级读起,读到七年级毕业。

年我初中毕业,当时上高中是“考试加推荐”的政策(年公社的中学里设立了高中部,招收了一个班,称为“高一班”),我高兴异常,看到了希望。虽然我考得不错,但是没有等来入学通知。后来,初中的校长才告诉我:公社高中当年只招收一个班共50人,勉强可以录取一个,而我们村当年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人符合录取标准,成绩都很好,但另一个学生家庭成分比我家低一点,只能“牺牲”我了。没办法,我只能回家种地,年龄太小,挣不了工分。父亲说,那你就再补习一年,看看明年政策会不会变。

年,公社高中扩招为两个班,我终于顺利地考上了,分在“高三班”。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努力表现,第一年担任班劳动委员,第二年担任副班长,快毕业时又成为代理班长。同时,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是管乐队的一名小号手,更是我们班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

尽管在学期第二年,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了冲击,我们的许多学习时间被用在了“学工、学农”和其他社会活动上。但最终,我们还是顺利地完成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

年,我高中毕业了。当时上大学的事我连想也没想过。怎么可能呢?按当时推荐上大学的条件,那对我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高中毕业前夕,班主任老师给我讲解了如何当好一名新时代农民,如何学会科学种田,还举例讲到如果棉花少掐一个枝、多留几个桃,管理好了每亩就能增加几十斤的产量。离校前,我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种棉花的书。回到家里,父亲已给我置好了锄头和铁锨。当我兴冲冲地找队长报到,并说种棉花的事后,队长说:“种什么棉花?那是妇女们的事,下沟打井去吧!”

正当我安下心来,准备当一个好农民大干一场时,村办中学的老校长找到我,要我去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年3月,我就告别了打井队,到初中母校任五年级班主任,代语文课。年5月,我又离开了老师岗位,去公社农机站上班,成了一名拖拉机手。

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开后,同学们都到高中母校复习班里复习备考,而我并没有报名,一个原因是工作忙走不开,不好意思请假;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听说当年高考仍然是考试加政审,我想依我的条件,政审肯定过不去(家庭成分不好,还有海外关系)。

直到临考前的十多天,父亲把我从农机站叫回去。在运城工作的伯父和大表兄也劝我“参加考试了还有点机会,如果你不参加考试,那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在大家的劝说下,我才匆忙去了高中母校。因为去得晚,吃住都没法安置,我就借住在学校旁边的好友家里,勉强复习了一周多时间就仓促上阵了。

考试的考场安排在县城中学,住的地方在一所小学的教室里。我家距离县城有10公里,头天下午,我就从家里骑上自行车,带上被褥、碗筷、干粮赶到县城,熟悉考场,找到住的地方。在小学教室的地板上铺一层麦秸就是我们的床。由于天气比较冷,我又从在县汽车运输公司当修理工的堂弟那里借来一件大衣。吃饭就是在中学的操场上支了几口大锅,一人一份烩菜,面汤泡馍。

记得第一天考完后,我们原来的班主任也是教化学课的董老师晚上还赶到我们的住地,苦口婆心地给大家进行辅导。第二天开考后,居然有一道题被他猜准了。

年的高考是面向社会招生(允许初中毕业的直接考大学),其中有一部分试题考的是初中知识,这对我来说不是太难,但由于我没有很好地复习,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居然没做对,我想肯定没戏了。考完试第二天,我就赶忙回农机站上班去了。

过了没多久,我在一个生产队耕地用的拖拉机出了故障,准备第二天修车。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师兄跑来告诉我,他在县城看到高考预录公示红榜了,上面有我的名字,让我赶快去看看。匆忙中,我给站长请了假,骑上自行车就往县城跑,半道上刚好遇上父亲。父子二人骑车到了县城,看见县城文化馆的围墙上贴了大红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预选录取人名。找了半天,终于看见“李新潮”三个字了,确信无疑后,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填写政审表等一系列程序。在填报志愿时,由于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不敢报太高了。我心想自己是开拖拉机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第二志愿报了“太谷农学院农机系”(即山西农业大学)。后被第二志愿录取了。

那一年,我们村一共考上了7人,其中有4人考上大学(有1人是大专,我们3人同时考上山西农业大学)、3人考上了中专(技校)。我们高三班同学参加考试的二十多人中,有两人考上大学(另一名同学李安纲考上了山大外语系),10多人考上了中专。而在我们农机站里,除我之外,还有2人考上了技校。在我们农机系班60名同学里,我们运城籍的就有8人。据说,当年在全省各大专院校里,晋南籍的学生要占到三分之一。而我们芮城县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录取的就有名,名列全省第一,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查阅芮城县志,自古以来,先民重教兴学,耕读传家。春秋时期即有卜子夏西河书院设教授学,近代更是村村有小学,乡乡(公社)有中学,历届各级政府领导重视教育。有资料称,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芮城县高考曾连续多年在全市夺冠。回想参加高考的经历,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就不可能上大学,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难以得到改变。虽然我准备不足,仓促上阵,但得益于学习基础比较扎实,且平时仍注重读书看报,收集资料,结果还是十分满意的。在这里,我真心要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和帮助过我的人。

是故乡这块宝地滋养了我;是古魏大地重教之风熏陶了我;是国家的好政策拯救了我。

高考虽不是唯一成才之路,但在当年的确实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为国家输送和造就了大批人才。衷心祝福各位学子都能圆了大学梦!

本文来源:运城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43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