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痤疮的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图为浇上黄河水的麦田长势喜人。本报记者刘业飞摄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实施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禹渡灌区灌溉面积从15万亩恢复扩大到50.84万亩,灌区内装上了“电子眼”、建设了“公平秤”……灌溉面积增加了、灌区管理实现了自动化、奔腾的黄河水蜿蜒地流进了庄稼地,一块块“旱疙瘩”变成了绿油油的致富田,大禹渡灌区的老百姓都说—— 从前的旱地大家都叫它“百斤田”,如今的水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吨粮田”,如此变化之大,只因老百姓种地不再是靠天吃饭,春浇有保障、大旱不发愁。我省最南端的芮城县虽然紧邻黄河边,但是还有几个全县有名的“旱疙瘩村”,大王镇大王村、东垆乡的董壁村等,村民都是眼巴巴地看着黄河水流过,望着干旱地发愁。 大禹渡灌区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这些“旱疙瘩村”都盼来了黄河水,灌区内再无空白地,不少村子还成立了苹果、梨、中药材等农业合作社,一批高效观光种植产业应“水”而生,莲菜、养鱼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而芮城县的这些“旱疙瘩村”的农业发展,仅仅是我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保命水”变成了“丰产水”,老百姓增产又省钱 4月3日,记者在芮城县窑头村见到,该村的种粮大户张东东正在自己的小麦地里忙碌着,哗哗的黄河水正顺着节水水渠“规规矩矩”地流到了他的麦田里。见到记者采访,张东东高兴地说起了这黄河水的好。原来他种的这亩小麦田离黄河只有2公里,但之前由于没有水渠,眼看着黄河水滚滚东流,自己却只能在地头打井浇水,机井浇水虽然也能浇上地,但就像是洒水一样,浇不透,我们就把这水称为“保命水”,而现在黄河水这样从节水渠流来的话,不仅能将庄稼地浇透,还能省不少钱呢。 张东东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机井浇地,要有水费、电费、人工费,关键就是人工费,由于机井浇地费时间,他家的几百亩小麦地一场春浇就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还需要雇人白天晚上在地里看着,而现在浇上黄河水之后,只需要两三天就能浇完地。 张东东说,以前浇地水费、人工费下来要一万五千元左右,现在没有人工费只需要三千元左右的水费,不仅如此,小麦的产量还能增加15%呢,这黄河水就成了大家口中的“丰产水”。 记者了解到,大禹渡灌区在年未改造前,灌区面积年均上水量仅有方左右,年均灌溉面积8万亩左右。随着节水续建改造项目的实施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灌区群众用水空前高涨,上水量成倍增长,年上水量达到方,是改造前年上水量的11倍,灌溉面积达到50.84万亩,是改造前灌溉面积的6倍之多。灌区内复播面积由过去的30%提高到了95%以上,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公斤,是项目改造前的2.59倍。粮食总产量达万公斤,是项目改造前的1.77倍。 “种庄稼”变成了“新农业”,返乡务农干劲十足 地里有了水,就要充分利用好,张东东开始琢磨着种植高产高收的农作物,去年他在自家地里试了一下种水稻,效益很不错,算下来比玉米要多收入几百元,今年准备大面积种植。 “我现在承包了村里的几百亩地,这比前几年在外打工强多了。”张东东在麦田里一边挥着铁锹浇地,一边笑呵呵地说。 大禹渡引黄提水工程成为了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坚强支柱。地里有水了,种地的收入提高了,大禹渡灌区内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这几年返乡种地的也多了起来。 该县古仁村村民马建强说,以前村民们都到城里打些杂工,干些木工活,这几年村里的地浇上了黄河水,不少人都回来琢磨着在黄土地上寻找小康路,种苹果树、种油菜籽,不少村里都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有了水,粮食丰收不发愁,一些乡村也开始琢磨着发展旅游。记者在芮城县采访时见到,路边不时有鱼塘、葡萄园、莲池等生态观光园的广告牌,路两边都是绿油油一片,油菜花、桃花、牡丹花竞相开放,大禹渡灌区内庄稼地里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局长董曾武介绍,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灌区基础设施运行条件和运行能力,现在灌区内群众都在琢磨着如何利用好这黄河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少村庄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既要粮食增产增收,还要生态修复治理 大禹渡扬水工程是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引黄高灌工程,年首期工程竣工并开始提水灌溉。多年来,该灌区坚持科技兴站,实施阳光灌溉。截至目前,该灌区占芮城县浇灌面积70%以上,受益范围包括该县8个乡镇9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6.8万人。 灌区面积大、渠道多,渠道运行安全就是首要目标,管理就更需要信息化、现代化。 记者了解到,该局在沿总干渠设置通讯电杆根,设置监控视频摄像头47个,水位计8台,基本实现了“电子眼”监控覆盖,有效解决了人力查看不及时、溢渠断流的问题。通过建设公平秤,达到了全灌区支斗渠“同一水量、同一水尺”的一个计量标准,杜绝了“马虎水”“人情水”。设置了“终端机”,职工在闸房内就可监控到辖区各支斗渠的配水运行情况,安装了“智控闸”,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输入配方的流量数据,闸门就可自动开启,达到了智能化的管理水平。 董曾武说:“这一系列的科技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节水灌溉,实现‘一水多赢’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和灌区内新农村建设。” 实施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山西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全省农田灌溉面积突破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1亩水浇地。“十三五”期间,还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推进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转变,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 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郭天恩介绍,第一个要保证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以及粮食安全,第二个就农村来讲,我们也要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既要粮食增产增收,还要生态修复治理,我们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水的置换,就是保证水生态的修复。 今年,我省还将利用年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重点建设禹门口西范、大禹渡两个高效节水灌溉精品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确保农作物稳量增效、调产调优,推进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5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