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黄河东去,大浪淘尽了五千年的峥嵘岁月,也消磨了多少胜地名区。来到山西芮城县的浢津遗址,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连天的金涛,更能感受到苍茫浩荡的华夏历史长河。

浢津为古代黄河津渡名,与河津、蒲津、茅津同称先秦时期“黄河四大津渡”。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隘和军事重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文化影响。浢津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陌南镇南部的黄河北岸,在历史上先后称为浢津、浢津渡、郖津渡、窦津、陌底渡、陌地渡、王村曲里渡、曲里渡、沙窝渡等。

█浢津待济亭

浢津之名因黄河北岸中条山有浢水发源,并在渡口侧注入黄河,故名。浢水发源于芮城县中条山南麓,由北而南注入黄河。全长16·9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属常流河。由于明清以来的地方志记载出现讹误,错将古浢水载为“恭水涧”,而将与平陆县交界的恭水载为“浢水涧”,致使两条河流名称东西颠倒,造成错乱。好在近年来有关学者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撰文予以订正。

浢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浢水流域是黄河金三角华夏文化发祥地的核心区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浢水两岸发现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沿浢水北起坡头遗址,往南7公里至浢津附近的刘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一线。其中闻名全国的清凉寺史前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位于中条山南麓的倾斜坡地。年发现,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近平方米。年~年,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座。墓内随葬精美玉器、陶器和鳄鱼骨板、兽牙等随葬品。清凉寺墓地的发掘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揭开了一段史前文明的面纱,并以其独特的考古发掘成果和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荣列“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深埋于地下数千年的遗存,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文献记载中“虞芮质成”的商周古芮国。它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浢津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浢津日出

关于浢津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成书的《穆天子传》中,书中记载:“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

《三国志·杜畿传》记载:东汉建安中,曹操命杜畿为河东太守,卫固派数千军士截断渡黄河道路。曹操要夏侯惇出兵征剿,而杜畿为避免河东战乱,提出“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遂诡道从郖津渡”。于此可见当时又作“郖津”,仍为交通要道。从字形变化推测,这里应该有城池,所以改浢为“郖”,字乃从“邑”。

又据《魏书·世祖纪下》记载:正平二年(年)二月,北魏统治集团内讧,魏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三月,宋文帝刘义隆见有机可乘,再次伐魏。北魏急忙遣兵抵御。“八月,冠军将军封礼率骑二千从浢津南渡赴弘农”。宋军伤亡惨重,而且军中乏食,遂引兵南还。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疑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门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黄河流经这个地方叫浢津。据传说,汉武帝微服出行到柏谷,受到窦门的羞辱,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备酌款待他,回宫后,就给她丰厚的赏赐,并把津渡赐给他们,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就是现在的窦津。所以潘岳在《西征赋》中说:给那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怎能又给她丈夫滥加封官?袁豹等人也都以为这话说得很对。我认为黄河的南岸水滨有个渡口,名叫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流注入黄河。河水上早就已有浢津的地名,并不是从窦门才开始有。大概因为事情相类,地名又音同,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扯到一块了。《竹书穆天子传》说:天子从窴軨到浢水北岸歇宿,丁亥那天到了南郑。考证他足迹所经的地方,路线正好经过这个渡口。照此推断起来,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的。

郦道元在这里详细考证了浢津的地名来历含义,否定了民间俗说,把浢津的历史还原到悠远的周穆王时代。

《隋书·地理志》:“芮城,有关官。”《五朝志》:“芮城有关官,是隋以前尝置关于浢津也。”《玉海》:“浢津,义宁元年置关,贞观元年废关置津。”隋唐为什么要在此置关?除了它军事、交通的作用外,更重要的就是,浢津历为河东潞盐运销中原的必经之地,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浢津天鹅湖

宋代浢津仍然以盐运而闻名,并也称作“窦津”。《宋史司马池传》记载:“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这段记载是赞扬司马池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古人运盐经过蒲坂、窦津、大阳,宁可路途曲折绕道也不走近路,肯定有其道理,因此预感到新开的运盐道路必然有问题。果然不久就出现了口道的山水之灾。

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宋代浢津的交通情况,以及当时又有“窦津”的地名异写。这仍然是受汉武帝微服访窦门故事的影响。

《明史·地理志》:“芮城,东南有陌底渡巡检司。”

光绪《山西通志·关梁考》:“陌底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土人名王村曲里渡,即古浢津也。路通河南灵宝县。宋邑令邵伯温筑待济亭于河干,以安行旅。明洪武四年设巡检司。九年,徙南七里,又置批验所,后裁。”

据芮城县当地父老相传,因浢津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盐运业十分发达。有大批驮运队从解州翻越中条山,南入中原,直抵长江流域,民间百姓约有万余人常以扁担为工具,为商贩在此地转运货物,最多为粮、棉、盐和日用百货。从中条山南麓到浢津渡口,形成了长达三十华里的道路街市,人称“三十里浢津街”。清代,陌南镇以其南通浢津,东达大阳,西抵蒲坂,连接三大官运盐路的特殊交通运输条件,成为中途的商业重镇。街市店铺有近百家,有饭馆、酒店、药铺、旅店、杂货店、京货铺、当铺、粮油行、花行、估衣行、肉铺、染坊等。

民国时期,南同蒲铁路和运风公路建成后,黄河交通枢纽逐渐转向风陵渡,古老的浢津趋向冷落,陌南镇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三门峡水库建设中,黄河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渡口附近的村庄如曲里村等迁往垣上,只留下一座黄河渡口,人称“沙窝渡”。

█浢津关城遗址

现在,柳湾村南还保留一座古城址,文物部门定名为“柳湾古城”。民国《芮城县志》载为“项羽城”。年4月,黄河水库考古队曾在此试掘,经考证为汉代城址。传说项羽曾在此筑城屯兵,攻函谷关与刘邦争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城墙仅有北城墙残段和西城墙残段,均为土夯筑,城门遗迹已不可见。北城墙残长9.6米,残高2~3米,宽0.6米~3米,夯层厚0.08~0.12米;西城墙残长12.5米,残高2~4米,宽1~4米,夯层厚0.08~0.15米。在城址内采集遗物有灰砖板瓦等残片。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我们考察研究,这座古城应该就是古代的浢津关城。

作者:马晓东

来源:太原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498.html
------分隔线----------------------------